细足短桨蟹

Thalamita tenuipes   Borradaile
   

  83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描述 头胸甲的宽度约为长度的1.5倍,表面前半部除胃区外均具绒毛,具通常的几对隆脊。额分6叶,中央1对前缘钝圆,第1侧叶前缘横切,约与中央额叶等宽,第2侧叶较窄。眼窝大且斜,内眼窝叶拱曲,比第2侧额叶宽,腹眼窝缘内侧具刺或小的钝突起。前侧缘分5齿,第1齿粗大,第2、第3齿次之,末2齿较小,末齿稍大于第4齿,所有各齿均尖锐。
成体第2触角基节的隆脊上具2个大的融合齿,幼体除具2个基部相融合的锐刺外,其两侧还具有小的附属齿。
螯足由于我们标本残缺,无法描述。步足纤细。
游泳足前节后缘具7—9锐齿。
雄性第1腹肢细长,其末部内外两侧均具刚毛。
雄性腹部第6节长梯形,长大于宽;尾节近似锐三角形。

大小
生境信息
国外分布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本种的模式标本为1雄性幼体,在形态上与底栖短桨蟹T.prymna(Herbst)很相似。Stephenson(1972 b)以第2触角基节刺的形态区分上述2种:本种第2触角基节具2个大的融合刺,而底栖短桨蟹第2触角基节具3—5刺。Wee和Ng(1995)认为第2触角基节具2个大的融合刺是底栖短桨蟹的特征,其他形态相近而第2触角基节具3—5刺的是T.pelsarti Montgomery,1931,并因此判断细足短桨蟹可能是底栖短桨蟹的同物异名,不过他们也认为,由于模式标本为幼体,还需再观察。Apel和Spiridonov(1998)认为底栖短桨蟹第2触角基节上刺的数量是可变的,包括2个大的融合刺,甚至单一刺。因此将细足短桨蟹T. tenuipes Borradai1e视为底栖短桨蟹的同物异名。但Sankarankutty(1961)根据模式标本产地拉克代夫群岛的标本,指明细足短桨蟹丁tenuipes Borradai1e与底栖短桨蟹的明显区别在于:①前者腹内角眼窝角具刺,步足指节具相间排列的红色宽带及窄白带,而后者腹内角眼窝角不具刺,步足指节不具相间排列的红色宽带及窄白带。②细足短桨蟹雄性第1腹肢末部内外两侧均具刚毛,而底栖短桨蟹仅限于外侧。我们标本在上述性状上与Sankarankutty(1961)的描述一致。而且我们标本雄性第1腹肢末端逐渐驱于尖锐不弯曲,末部两侧均具刚毛,而底栖短桨蟹雄性第1腹肢末端几乎与主轴弯曲呈900,末端钝圆,刚毛仅分布于外侧,我们标本也与Sankarankutty(1961)所绘制的雄性第1腹肢末端图相符。根据上述特征比较我们认为细足短桨蟹Z tenuipes Borradai1e应作为有效种。
另外,从Borradai1e(1903)的模式图可以看出,T. tenuipes Borradai1e头胸甲额叶明显拱曲,而额叶平直是底栖短桨蟹T. prymna(Herbst)的一个特征。我们标本额叶形态与 Borradai1e(1903)的相符。但我们所观察的标本未达性成熟,此特征差异仅供参考。我们标本基本与Borradai1e(1903)的描述及图示相符。

标本信息

标本采集地1♂(幼),西沙群岛永兴岛,1973.IX:1♂,西沙群岛永兴岛,1982.Ⅲ. 20;1♂(幼),西沙群岛永兴岛,1982.Ⅳ.6。标本颜色 酒精浸泡标本呈浅黄色。模式标本产地 马尔代夫群岛。